自爆及其分類
鋼化玻璃自爆可以表述為鋼化玻璃在無外部直接作用的情況下而自動發(fā)生破碎的現(xiàn)象。在鋼化加工、貯存、運輸、安裝、使用等過程中均可發(fā)生鋼化玻璃自爆。自爆按起因不同可分為兩種:一:是由玻璃中可見缺陷引起的自爆,例如結石、砂粒、氣泡、夾雜物、缺口、劃傷、爆邊等;:二:是由玻璃中硫化鎳(NiS)雜質膨脹引起的自爆。這是兩種不同類型的自爆,應明確分類,區(qū)別對待,采用不同方法來應對和處理。前者一般目視可見,檢測相對容易,故生產中可控。后者則主要由玻璃中微小的硫化鎳顆粒體積膨脹引發(fā),無法目測檢驗,故不可控。
在實際運作和處理上,前者一般可以在安裝前剔除,后者因無法檢驗而繼續(xù)存在,成為使用中的鋼化玻璃自爆的主要因素。硫化鎳類自爆后更換難度大,處理費用高,同時會伴隨較大的質量投訴及經濟損失,造成業(yè)主的不滿甚至更為嚴重的其他后果。所以,硫化鎳引發(fā)的自爆是我們討論的重點。
鋼化玻璃自爆機理
鋼化玻璃內部的硫化鎳膨脹是導致鋼化玻璃自爆的主要原因。玻璃經鋼化處理后,表面層形成壓應力。內部板芯層呈張應力,壓應力和張應力共同構成一個平衡體。
玻璃本身是一種脆性材料,耐壓但不耐拉,所以玻璃的大部分破碎是張應力引發(fā)的。鋼化玻璃中硫化鎳晶體發(fā)生相變時,其體積膨脹,處于玻璃板芯張應力層的硫化鎳膨脹使鋼化玻璃內部產生更大的張應力,當張應力超過玻璃自身所能承受的極限時,就會導致鋼化玻璃自爆。
國外研究證明:玻璃主料石英砂或砂巖帶入鎳,燃料及輔料帶入硫,在1400℃~1500℃高溫熔窯燃燒熔化形成硫化鎳。
當溫度超過1000℃時,硫化鎳以液滴形式隨機分布于熔融玻璃液中。當溫度降至797℃時,這些小液滴結晶固化,硫化鎳處于高溫態(tài)的α-NiS晶相(六方晶體)。當溫度繼續(xù)降至379℃時,發(fā)生晶相轉變成為低溫狀態(tài)的β-NiS(三方晶系),同時伴隨著2.38%的體積膨脹。這個轉變過程的快慢,既取決于硫化鎳顆粒中不同組成物(包括Ni7S6、NiS、NiS1.01)的百分比含量,還取決于其周圍溫度的高低。
如果硫化鎳相變沒有轉換完全,則即使在自然存放及正常使用的溫度條件下,這一過程仍然繼續(xù),只是速度很低而已。
在已經鋼化了的玻璃中硫化鎳相變低速持續(xù)地進行著,體積不斷膨脹擴張,對其周圍玻璃的作用力隨之增大。鋼化玻璃板芯本身就是張應力層,位于張應力層內的硫化鎳發(fā)生相變時體積膨脹也形成張應力,這兩種張應力疊加在一起,足以引發(fā)鋼化玻璃的破裂即自爆。